從大台北到小幸町 戴寶村、沈呂百鼓勵城市探索

台北過去為水澤之地,如今已成擁有兩百多萬人口的大城市。著名台灣史學者、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秘書長戴寶村教授表示,台北的水道透露了這座城市發展的脈絡,沿著水道,可以看到時代的變遷與歷史的紋理。頂新和德文教基金會沈呂百董事長也分享自己多年在台北踏尋溪埤圳溝的經驗,鼓勵大家多觀察週遭環境,發掘城市的記憶與底蘊。

由頂新和德文教基金會主辦的「百年臺北與老屋—文房文化系列講座」上周日於「文房.文化閱讀空間」拉開序幕,首場講座邀請戴寶村教授及沈呂百董事長擔任主講人,以「大台北到小幸町—綜覽與微觀文房周邊文化地景」為題,從城市歷史與市民記憶,一探台北與文房週遭地景百年來的流動與變化。

 

戴寶村教授和沈呂百董事長不約而同地說,台北是個非常適合以步行或騎腳踏車進行城市探索的地方。戴教授舉例,沿著市民大道由東往西走,便可見日治時期伴隨鐵路興建形成的工業廊帶,包括松山菸草工場(今松山文創園區)、台北酒廠、精製樟腦工廠(今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樺山貨物驛(今華山車站)、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今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等,是了解台北都市發展的軸線之一;沈董事長則說,平常習慣以腳踏車代步的他,在路上總是會有驚喜發現,像是在文房附近的巷子裡,偶可發現道路特寬或地面突起的現象,實則為從前的圳道與堤防,如今貢獻給了馬路。

沈董事長表示,頂新和德文教基金會創辦人魏應充先生長期熱衷於鄉土文化,因此基金會過去也在家鄉彰化永靖舉辦小旅行、走讀等活動。本次藉著這系列講座,基金會也鼓勵大家多去踏查、走訪,找尋這塊土地的故事與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