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掌握最新消息
掌握最新消息
頂新和德文教基金會」啟動「疫情相挺」紓困專案,提供物資及經費,協助「花蓮縣老人暨家庭關懷協會」等疫期捐款銳減的中小型公益團體維持運作,讓弱勢照顧不因疫情而中斷。
沒錢就醫竟喝綠油精,一雙夾腳拖用鐵線縫補到不成原形,這是發生在台灣後山的真實故事。社團法人花蓮縣老人暨家庭關懷協會執行長蔡智全說,協會每年服務近600個獨居老人、貧困家庭等個案,原本募款就很困難,今年碰到新冠肺炎疫情更是雪上加霜,沒想到日前一通來電為協會帶來30萬元紓困金,令他相當意外。
花蓮縣老人暨家庭關懷協會成立16年,專門服務弱勢獨老及貧困家庭,提供全年無休的獨老送餐、經濟扶助、接送就醫、到宅慶生和關懷訪視等專業整合性服務。
老家協會執行長蔡智全說,後山資源缺乏,許多個案處境堪憐,多年前曾碰到一名未達政府補助標準、又無子女可照顧的老人,因肺部病況嚴重但沒錢就醫,不舒服竟將無法食用的綠油精拿來「喝」,透過冰涼的感覺來轉移注意力,習慣已長達2年,令人相當不捨,後經送醫情況穩定,協會持續服務,直到幾年前綠油精阿伯被送到安養院為止。
另外,協會也曾碰到個案阿嬤住在鐵皮屋內,什麼家具都沒有,衣物及日用品用塑膠製的置物箱堆疊在角落,睡覺就直接鋪草蓆在水泥地上,最後社工送去彈簧床的那天,阿嬤開心的在床上滾了好幾下。獨居的93歲倪爺爺,則是為了節省生活費,一雙夾腳拖用鐵線縫縫補補穿了8、9年,拖鞋背後滿是獨居老人的辛酸。
蔡智全說,協會十六年來累計服務1800多個個案,都要靠小額募款,日前頂新和德文教基金會人員來電詢問是否因疫情碰到困難,他根本沒有預期對方會提供什麼協助,沒想到創辦人魏應充隔空送暖,要求基金會人員協助社福團體紓困,不久還送上30萬元紓困金,「對老家協會是及時雨」。
為了解老家協會的服務內容,頂新和德文教基金會副執行長蕭巧怡近日也前往花蓮陪同協會訪視多名案主,並提前致贈肉粽等物資慰問案家,家住市郊的77歲韭菜阿嬤看到協會等人員情緒相當激動,不斷說謝謝。
韭菜阿嬤與行動不便的兒子及就讀小學二年級的孫子同住,因為兒子打零工的收入不穩定,所以每天清晨幫人清洗準備運往西部的韭菜,賺取100到300元不等的工資。協會除提供每月2500元扶助金,也經常訪視關懷阿嬤。
頂新和德文教基金會副執行長蕭巧怡表示,基金會持續關懷協助類似老家協會這類需要紓困的團體,也希望社會大眾能看見這波疫情對中小型社福團體造成的困境,共同關懷。
因921震災一夕成全球注目焦點的南投中寮鄉,近年雖已逐步復原,但當地提供老人供餐服務的龍眼林福利協會,卻因募款變少及疫情衝擊陷入經營困境。頂新和德文教基金會創辦人魏應充日前獲悉後,特別指示基金會協助紓困,工作人員今天將紓困金與3輛送餐機車共200萬元送達中寮,讓龍眼林協會人員相當感動。
南投縣中寮鄉的居民目前多為老人與小孩,其中不少是獨居長者。921地震後長期投入老人供餐服務的龍眼林福利協會,每日除透過「龍眼林飯廳」提供長者衛生營養的午、晚餐外,志工也會關懷訪視長者。
龍眼林福利協會理事長蕭同宏說,去年氣候異常,協會自製銷售的農特產品收入幾乎歸零,今年又因疫情影響,1到4月捐款收入只有同期的一半,協會營運捉襟見肘,差點斷炊,還好頂新和德文教基金會創辦人魏應充及員工們提供及時協助。
頂新和德文教基金會副董事長陳慶浩說,基金會其實從民國97年起就開始捐助龍眼林協會,創辦人魏應充近日輾轉獲悉龍眼林的困境,特別透過家人要求基金會提供協助給龍眼林,基金會了解需求後,今日將魏應充先生的關心送抵中寮,希望總計200萬元的3輛送餐機車及送餐經費補助能讓協會幫助更多獨居長者及弱勢族群。
南投縣政府駐區主任何美妮表示,感謝魏應充先生投入資源,深入偏鄉,希望這項拋磚引玉的善舉,能讓中寮鄉的需求被看見。縣府也會和企業一起投入,讓愛不間斷。
龍眼林福利協會總幹事廖振益表示,這次受疫情影響,許多團體已撐不住,頂新和德文教基金會10多年來對協會的捐助已逾千萬元,此次在寒冬送暖,更讓協會暫時解決斷炊困境,很感謝頂新和德文教基金會的認真與用心。
那些在戰爭中的和平,和平裡的戰爭,
人類面對的,始終是自己。
雍容華貴的上流舞會、熱血暴烈的戰場。
你為了誰而來,為了什麼而戰呢?
在作家張惠菁與郭重興社長的講座中,
介紹討論著創作與故事的時空背景,
時間軸之於閱讀《戰爭與和平》所扮演的角色,
眾多角色提供多重視角,構成多元的聲音,
成就某種程度的平衡與平等。
在這資訊爆炸的時代裡,我們或許太習慣單方面的接收訊息,
而忘了停下來,好好的,想一想。
在這紛擾的時刻,或許,你需要的是,
靜下心來,好好的,讀些時代感的史詩。
《戰爭與和平》小說中的戰爭描寫極為精彩,但是其中的「和平」也是重點戲。
全書開頭的一場上流社會的社交活動,簡短幾筆勾勒出十九世紀俄國貴族階級習以為常的日常,對比後來拿破崙戰爭這隻黑天鵝所帶來的崩壞。
(圖片取自網路)
|關於作者|
列夫‧托爾斯泰(Leo Tolstoy,1828-1910)
俄國寫實主義文學最偉大的代表作家。1828年8月28日生於莫斯科以南兩百公里的貴族莊園雅斯納斯•波良納。1844年求學於喀山大學,三年後退學回家經營莊園。1852年從軍高加索,同年發表處女作《童年》(與後來發表的《少年》、《青年》合成自傳體三部曲),開始文學創作。1856年發表《塞瓦斯托波爾故事》,開創了俄國文學描寫戰爭的寫實主義傳統,為作者贏得了名聲。托爾斯泰的主要創作活動,是在1861年農奴制改革到1905年俄國第一次資產階級革命之間,這正是俄國社會大變動時期。1863—1869年,他完成了史詩性的長篇小說《戰爭與和平》。1873—1877年完成了第二部著名長篇小說《安娜•卡列尼娜》。1889—1899年完成了集中體現他晚年的思想和藝術特質的長篇小說《復活》。
(圖片取自網路)
|關於講者|
讀書共和國社長、創辦人。熟悉的朋友習慣喊他一聲「老郭」。
在2001年成立了讀書共和國至今,努力推廣閱讀,深信以出版的力量提供給社會進步的養分。經營出版之餘,喜愛讀書,對各種類型多有涉獵,閱讀小說,更是從學生時代就養成的習慣。許多經典作品,更是一讀再讀,而有不同的體悟。
|關於主持|
張惠菁
台大歷史系畢業,英國愛丁堡大學歷史學碩士。1998年出版第一本散文集《流浪在海綿城市》,其後陸續發表有小說集《惡寒》與《末日早晨》,及《閉上眼睛數到十》、《告別》、《你不相信的事》、《給冥王星》、《步行書》、《雙城通訊》等作品集。
財團法人頂新和德文教基金會
彰化縣永靖鄉中山路二段60號
電話:(04)822-1166
台北辦公室
台北市中山北路二段52號5樓
電話:(02)2523-9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