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美藝廊2025豐富展覽搶先看! 一起用藝術點亮生活

成美藝廊除了提供彰化縣永靖鄉親優質的藝文資源外,更希望成為南彰化地區重要的藝文推廣平台,2024年成美藝廊以一系列精彩展覽陪伴大家,隨著2025年的到來,也安排了超豐富的檔期,像是劉秀貞師生水彩聯展(1/17~2/11)即將開春登場。 2024年成美藝廊以一系列精彩展覽陪伴大家。春季,林興華的水墨詩意以35件水墨作品及12件書法作品呈現藝術家對自然與生命的深刻體悟;夏季,曹小容油畫日常,用細膩筆觸描繪日常詩意,讓觀眾感受生活中的溫暖與美好;秋季,林炳坵佛畫的慈悲智慧,透過佛教題材傳遞慈悲與智慧的精神,帶來心靈啟迪;冬季,邱秀霞的家鄉深情,由國際藝術家邱秀霞與其他藝術家共同展現對家鄉永靖的深情,畫作充滿鄉土溫度與世界視野。每一場都讓人深刻感受到藝術與生活的美好連結!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八月高齡83歲的秀琴阿嬤用純真的素人創作,展現了藝術最樸實的力量,鼓勵更多人用藝術傳遞感動,超有啟發! 成美藝廊在2025年也安排了超豐富的檔期: ★劉秀貞師生水彩聯展(1/17~2/11)…

城東文房竟是「臺灣拓殖株式會社」幹部住宅遺址 文資價值大躍進

歷經一年的修復工程,位在台北市臨沂街的「…

國際藝術家邱秀霞返鄉 永靖成美藝廊聯展啟幕

彰化縣永靖鄉的「成美藝廊」於2024年11月22…

頂新和德行動藝廊車超吸睛!羅彩雲「纏花工藝」再創新

品花學羅彩雲老師、永靖鄉共好協會、頂新和德文教基金會於2024年10月19日上午在於成美藝廊舉行「工藝遶境-行動藝廊巡迴展」開幕式,開幕式邀請彰化縣文化局張雀芬局長、永靖國中劉仁傑校長、福德國小卓鴻賓校長、頂新和德文教基金會陳慶浩副董事長等貴賓到場支持勉勵,開幕式中特設計汽車鑰匙圖樣象徵行動藝廊車正式啟動。 出生於彰化縣永靖鄉羅彩雲老師以家鄉為根基,透過獨特的纏花工藝創新,將農村生活的情感融入創作,成功打破傳統藝術僵化的印象。 在大同大學任教期間,透過學術交流的契機認識了纏花工藝,並向國寶級纏花工藝師陳惠美學習,開啟了她對這門快失傳的工藝的深刻理解。回到家鄉後,她成立「品花學工作室」,致力於纏花創作和傳承。 在觀察家鄉的農業環境時,羅老師發現許多農業廢材,巧妙地將其轉化為創作媒材,創造出具有在地特色的「盆景春花」。透過廢棄枝條、上漆、嫁接和裝飾等過程,她將傳統工藝和現代元素相融合,呈現出生命的生動與豐富。 2023年於成美藝廊推出「纏花藝樹-永靖盆景春花工藝新貌成果展」吸引眾多觀眾,現場展示了她對纏花工藝的深刻研究和豐富的創作成果。更進一步參與社區活動,回饋家鄉,透過在母校永靖福德國小的教學,將纏花工藝傳承給下一代和社區媽媽們,同時促進當地苗木產業的振興。 此次羅彩雲老師除了展出多位鄉親學員的纏花成果作品外,另也製作胸花別針,使用的線材是用在地「福木」的葉子,經過高溫加熱後,成為黃色染劑,浸染而成,別具意義。下午巡迴到永靖鄉公所前廣場,則由永靖鄉的大家長永靖鄉長魏碩衛到場迎接,並給予相當多的祝福與勉勵。   行動藝術巡迴展為期三天,第…

2025年成美藝廊申請展 入選名單公告

| 財團法人頂新和德文教基金會·2025成美藝廊申請展|…

邀集日本建築師與臺灣老屋代表對話交流 頂新和德傳承民間文化資產和建築之人文精神

頂新和德文教基金會9月21日於台北西門紅樓二…

從日曆紙塗鴉到開畫展!83歲「秀琴阿嬤」圓夢了 背後故事曝光

2024/08/12 中時新聞網  記者謝雅柔   https://www.facebook.com/watch/?v=7968257276622200 頂新和德文教基金會即日起至8月27日在成美藝廊舉辦「秀琴阿嬤的多元宇宙日記簿」畫展,今年83歲的秀琴阿嬤用畫筆記錄生活中的各種點滴與感受,也成功開畫展圓夢;成美藝廊徵求2025展覽提案,歡迎個人、團體提出申請。 頂新和德文教基金會6日在臉書提到,秀琴阿嬤75歲時因身體病痛休養,開始拿起紙筆等工具,記錄生活中的各種點滴與感受;起初阿嬤先在日曆紙背面隨意塗鴉,並藏在床邊角落,直到有天子女不經意發現這批可愛有趣的作品,驚為天人,就此家族動員,開始規劃展覽專案。 頂新和德文教基金會也釋出一段影片,紀錄阿嬤的日常生活與作畫景象,純天然素人畫家的特質,深深影響大家。「秀琴阿嬤的多元宇宙日記簿」畫展,即日起至8月27日在「成美文化園成美藝廊」舉辦,歡迎大家一起來欣賞阿嬤的畫作。 另外,頂新和德文教基金會也提到,成美藝廊為提倡文化藝術與提升人文涵養,針對成美藝廊徵求2025展覽提案,歡迎個人、團體提出申請,讓成美藝廊成為分享與交流的藝文平臺,申請日期自即日起至2024年8月31日;簡章下載:https://reurl.cc/oRm1mj;聯絡電話:04-822-1166#119…

日曆紙背上隨意塗抹 成美藝廊展出秀琴阿嬤的多元宇宙日記簿

83歲的秀琴阿嬤在70歲才拾筆習畫,從原本只在日曆紙背上隨意塗抹開始,畫出當時心中的想法,漸漸運用的工具、表現的形式越來越多樣,並經由子孫們的通力合作,即日起在彰化成美文化園的成美藝廊展出「秀琴阿嬤的多元宇宙日記簿」,展期到8月27日。 秀琴阿嬤的子女們表示,這是一個充實快樂的有趣專案,萬分感謝頂新和德文教基金會「成美藝廊」的支持與協助,讓阿嬤的作品能夠獲得珍貴的展出與分享的機會。 秀琴阿嬤現居於南投集集鎮的河邊小屋中,生活作息非常單純,每日照顧著一個迷你、天然而豐富的小農園。喜歡可愛的動物,有時也飼養寵物,是一位會認真地與寵物聊天甚至叨念寵物的、典型的鄉下阿嬤。 秀琴阿嬤在70歲那年嘗試動手透過紙、筆任何一般家中隨手可得的工具、紙張、媒材,開始紀錄生活中閃現的、深植的、浮掠而過的種種思維、想法與感受。一開始創作,阿嬤立即展現出純天然素人畫家的特質,原先只在日曆紙背上隨意塗抹,畫出當時心中的想法。漸漸運用的工具、表現的形式越來越多樣,還有對繪圖技法的探索與挑戰,阿嬤樂在其中,享受作畫的趣味。 今年6月秀琴阿嬤動了一次脊椎手術,尚在修復期的阿嬤即便身體不適,依舊滿心期待這次的畫展可以跟更多人結緣,以純真的畫作鼓勵更多年邁的長者,為自己找到了一個紀錄、表達,進而與整個世界分享內心感受的方法。 這次畫展經由女兒陳玲媚與女婿趙克毅向由頂新和德文教基金會所維運的成美藝廊提案,經過一年的審理終於在8月如願展出。此次的展出計畫家人們分工合作,秀琴阿嬤擔任繪者(創作者),女婿、女兒提案、兒子、媳婦等後輩們對阿嬤進行訪談,採集作品意涵、表述說明進行整理,執行作品的裱裝、以及展出內容的設計與策劃。 新聞來源:日曆紙背上隨意塗抹…

頂新和德文教基金會成美藝廊 2025年徵件開跑

彰化縣永靖鄉「成美藝廊」將開放2025年展覽申請,邀請各藝術工作者、藝文團體踴躍報名。2025年的徵件展覽申請自7月1日起至2024年8月31日截止,成美藝廊期待成為分享與交流的藝文平台,共同促進人文美學與傳統藝術的發展。 自1997年頂新和德文教基金會於彰化縣永靖鄉成立以來,秉持回饋鄉里、關懷地方的心意,從教育、社福、產業、環境、人文等多個面向,協助深耕永靖地方的在地發展,基金會創辦人魏應充表示,讓一下代有文化涵養,是我們這一代的責任,盼望鄉親能受到藝術美學滋養,特別於辦公大樓保留一樓場域,辦理藝文展覽。從早期取名為鄉民藝廊,到後期改名成美藝廊,至今累計觀展人次已達20萬,成為南彰化最優質的私人公共藝廊之一。 成美藝廊除了支持在地藝文團體不餘遺力外,2024年也邀請曾獲花蓮縣文化薪傳獎的林興華開辦「林興華繪畫創作展-天地雲光」展覽,帶來35件當代水墨作品及12件瓷器作品。林興華這位來自花蓮的藝術家,國立藝專水墨組畢,曾向李仲生學習當代水墨,其作品中流露出抽象濃厚深刻的人文底蘊,又帶有流暢筆意及絢爛色彩,描繪出東部獨有的自然之美,透過他的咨意揮灑,東岸的壯闊山水躍然紙上,讓彰化永靖鄉親一飽眼福。除了醉心創作外,也投入藝術社造30年,於開展活動分享其經驗,還為我們邀請到第17屆國家文藝獎得主作家宋澤萊與王功蚵藝文化館主理人余季一同參與。 2025年徵件展覽申請自7月1日起至08月31日截止,誠摯邀請國內外公私立美術、文化資產及藝文團體、機關、學校或個人創作者申請,展出的藝術媒材不限,舉凡木藝、石藝、陶藝、漆器、琉璃、雕塑、水墨、書法、版畫、雕刻、攝影等媒材均可申請。歡迎民眾多加利用,和藝術愛好者與觀眾分享此平台。 相關申請簡章,請查詢:https://reurl.cc/oRm1mj,…

薪傳獎畫家彰化首展 林興華永靖成美藝廊開展

頂新和德文教基金會維運的成美藝廊,即日起攜手曾獲花蓮縣文化薪傳獎的林興華辦理「林興華繪畫創作展-天地雲光」展覽,帶來35件當代水墨作品及12件瓷器作品,這位來自花蓮的傳奇藝術家,作品中流露出濃厚深刻的人文底蘊,流暢筆觸及斑斕色彩,勾勒出東部獨有的自然之美,透過他的妙手揮灑,東岸的壯闊山水躍然紙上,呈現在彰化永靖鄉親的眼前。 彰化縣永靖鄉為傳統農業鄉鎮,藝文活動不及北彰化發達,成美文化園附設「成美藝廊」前身為「鄉民藝廊」,是南彰化第一所私人設立的公共藝廊,更是地區重要的藝文推廣平台,引進豐富且優質的藝文資源,提供鄉親欣賞藝術展演的管道,成為文化傳承及推廣的平台!   為帶給鄉親優質的藝文資源,頂新和德文教基金會積極邀請國內外優秀的公私立美術、文化資產及藝文團體、機關、學校或個人創作者,展出各式藝術媒材作品,日前透過其他藝術家牽線,基金會同仁有機會前往花蓮拜訪,進而邀請後山藝術家林興華老師至成美藝廊開展,這也是林興華的作品首度移師彰化展出。頂新和德文教基金會創辦人魏應充在欣賞作品時,表達對林興華老師的感謝,也希望透過此次展覽,提升地方的藝文涵養。   1953年生於花蓮縣瑞穗鄉富源村的林興華,是詩人、是畫家、也是陶藝大師、更是社造規劃師,從國立藝專畢業後,曾到高雄從事房地產、藝廊、印刷公司等工作,31歲那年返鄉,後因緣際會投入社區總體營造,與在地文史工作者共同孕育出知名的「鼓王爭霸戰」,…